close





2008.02.27 生命與人
                  討論議題

 
 
1.你認為人文與科學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嗎?
 
從老師講義中可以片段擷取有關這部分的描述:

    1
)第三種文化

(1) 1963
史諾在兩種文化二版中三種文是寄望學家,人文與科學種文化

(2) 1966
羅克曼(Brockman)第三文化中提另一種化。認為三十年過文人知並沒有家溝通反而由素養的學家們直家交流表達他奧的思者認為才是第文化的知識子,他點在於,種種們都能第三種化的思想決定我哪些問義、有人,這這個星所有的生命生重大響。

2
)科技與社會

雖然史諾寄望社會科學家作為文與科學兩種文化之橋樑,或者是布羅克曼認為有人文科學家跟文人子交流沒有大人文與學的對立歐美學界自1960年代以來從科技與社會間深刻的互動關係中發展出一個極有活力的學術領域----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簡稱STS)企圖突破兩種文化的對立:透過對科文化的會性格考人文學,可不科技霸罩;對家而言助於反領域發般大眾而可避免專家獨裁,或專業壟斷,有助於元的發前在台灣已經起與社會出發,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這樣可輕易陷與人文化的迷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沒有辦法以完全正面或完全反面的立場面對的問題,以兩個文化的目的來說,確實也像助教說的那樣:科學是求真,而人文是求真、求善、求美,甚至有的時候探討人文議題上的許多問題是沒有「為什麼」的。在研究科學時,我們所使用的方法也與人文大不相同,在科學上我們必須完全嚴謹,任何一步都是必須經過實驗、證明才能夠下定論,但人文上我們有時不必那樣嚴謹,我們甚至可以因為「感覺」而寫出一首詩、畫出一幅畫,人文上我們是容許「浪漫」一點的,但在研究科學的方法上,我們不可能容許一點浪漫。也想今天同學說的,當我們在面對科學這個文化時,我們必定是被一個圈所包圍著的,我們所能做的僅能盡量的往那個圈的邊緣靠近,但卻無法衝破它,因為我們還是必須遵循一定的定理;但在人文上,我們很常突破這個圈圈,到外面去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創造一個毫無道理的藝術品。以這些觀點來看,科學與人文似乎是兩個不同的文化。
  
    但以「人」的觀點來看,科學與人文又是密不可分的,譬如今天某位同學舉的農化系教授老師的例子,看見原生動物的標本不禁讚嘆:它的樣子好美啊!研究原生動物的各種特性本是科學上的一門學問,但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也並無可能感受到科學之美。另外,當我們這組討論到「心理學」這門學問時,我們無法對此下定義了!心理學到底是科學還是人文?它原是哲學的一個分支,但演變到近代它被獨立出來了,甚至列為理學院之下,因為它如今也有邏輯分明的實驗法則、且不可或缺的是統計的方法、生理上的研究,這些都是非常scientific的範疇。但當我們注意到「社會心理學」這一派時,我們會發現心理學是脫離不了「人群」的,一定要有人的情緒、人的行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才有必要有「心理學」的產生。以這樣的角度來看,心理學似乎又帶點人文的文化在其中了。除了新理學之外,上面摘錄文章中提到的社會科學也有許多領域橫跨在科學與人文之間還在爭論之中,代表確實有某些領域是無法以「科學」和「人文」明顯定義的,那麼,又怎麼能說科學與人文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呢?
  
    這是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許多科技產品推陳出新,我們時常可以看見市場上一代又一代的數位產品。但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如果我們可以完全的江科學與人文分開,那麼我們應該只需要單單看一個產品的效能、技術便可以直接成為購買產品的誘因,但我們現在時常看見銷路佳的產品除了具有一定的效能之外,它的外形是否美關、界面是否人性化,這些都是重要因素之一,顯然,科學無法單獨生存在社會上,因為「人」的存在,我們無法忽略人文因素而純粹考慮科學,因此,在某些方面,科學與人文真的是密不可分的。
 



2.你認為知識與權力是否有密切關係?
 
老師的補充講義中主要描寫了長期以來一直被輕視的「第四種真相」被權力操縱的真相:
環境與教育問題的真相就是屬於第四種 (真相),它的真相並不需大費周章的去發掘,只需要揭穿,並向國人公布。

   知識與權力是否有關,其實我們從很多角度都可以發現它確實是有關係的,無論是許多同學提到的過去歷史上所記載到,宗教的權力壓迫了真理,中國也有許多朝代的帝王都只是因為被他的父母生下,而並非他擁有知識,且往往權力可以左右知識的流傳。
  
    並且,在我們求學的過程中我們也時常發現,並非有資質或努力的人就能夠接受好的教育,許多生活困苦的村落小孩即使再有天賦也沒有辦法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甚至無法受教育。因此,擁有一定的社會資源也是知識的support之一,我們之所以能夠幸福的在台大求學也是因為我們擁有足以提供我們讀書的資源。因此,知識與權力在某些方面來說還是具有很大的關係的。
  
    但在我們討論的過程中也發現,當「我們已經具有一定的知識」之下,其實知識與權力似乎又未必有那麼大的相關了。譬如古代也有許多隱居山林的偉大文豪,他們擁有深遠的知識卻完全沒有權力,另外,在我們身邊的生活中也不難發現,求學過程中較好成績的那些同學,未來也未必會有較好的就業環境,也許起跑點比別人有多一點機會,但在最後未必會能掌握較大的權力。因此,我們發現,知識與權力的關係似乎是存在一種「機會」的,有知識也許會較有機會擁有權力;有權力也許會較有機會獲得知識,在滿足某些前提下,其實知識與權力未必一定具有那麼密切的關係。
  
    在今天全班討論時,也有同學提出,「自己創造的知識」這個論點,認為如果今天一個知識是屬於自己的,譬如「我的銀行密碼」,那麼這個知識是無需權力便可獲得。但老師後來補充了許多想法:在探討這個問題時我們必須釐清「知識的來源是什麼?」自己創造的知識是否與外界有關?是否真的與外界無關?在我們思考這個問題時不難發現,即使是自己創造的知識也是必須具備最基本的知識且這知識是必須從外界獲得的才能夠有這樣的可能。

    場域、資本、生活樣貌和知識密切相關,因此想脫離社會的話,我們一定需要具備反省能力,否則要知識與權力無關,是不大可能的。老師另外提到哲學的三大部分:形上學 (是我去想,才有那東西,還是那東西的存在才讓我去想它?)、知識論 (認識論)、倫理學,人們在探討知識論時時常容易忽略倫理學,因此,即使知識很難與權力無關,我們仍要避免被權力宰制,並且在研究知識時,不要忘了知識和人的關係,不要忘記倫理學,若在知識上我們完全以「數據」互相對抗,可能永遠也不會有交集,但是若我們想想與「人」的關係、是否對整個環境有所助益,那麼我們便不會淪於被權力宰制。




 
3.你能舉出一兩點你認為是不真的的知識嗎?
 
過去曾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其中一名為JohnJohn在孩童時期去割包皮時因為醫生粗心而割到了包皮覆蓋的生殖器官上,父母因此而決定將另一邊也割掉,往後生活便以女孩子的身分撫養John,並改其名為Joan,但因為John (or Joan?)體內並無完全去除掉雄性的所有性器官,因此John實際上仍然是男性,在當時心理學家觀察他的生活時發現,John非常能夠適應當女孩子的生活,跟洋娃娃玩、跟女孩子們一塊兒,生活上似乎完全沒有困擾,因此當時心理學家便認為性別觀念受到文化與環境因素是較大的。

    但在後來的心理學家持續追蹤John往後的生活時,發現John在青少年時期漸漸無法適應女性身分的生活,他開始焦慮並且想當男生,因此在長大之後John又從Joan改回變成John,並且還結婚、領養了妻子的小孩。

    但在30幾歲時,John最後仍然自殺身亡。
 

    最後心理學家發現,激素一開始便改變腦部,因此性別觀念受到生物因素影響是較大的,當然環境因素也具有影響力。
 

    從上述例子可以發現,過去的心理學家因為Joan孩童時代的適應良好 (P為真),因此相信環境因素影響性別觀念較強 (S相信P),且觀察一段時間後也確實持續如此 (S有充分理由相信P),因此下了定論,而當時的這個知識便是不真的知識。
 

    在討論時大家都討論到「不真的知識」定義問題,但在老師的解釋上他認為,知識有時候因為某些因素讓我們看不見它「僞」的那一面,而這樣就是所謂不真的知識。





心得:
      
          在這堂課裡,我看到了許多思路清晰、思考全面、且說話有條有理的同學,未必都是文法學院出身,但卻都感覺閱讀豐富,以致說出來的的論點並非只是天馬行空,或是「自己想法」的純粹空泛。我感覺我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否則好容易就陷入在自己了領域裡走不出來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lackeyes 的頭像
    blackeyes

    獨處.

    blacke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